Please note that JavaScript and style sheet are used in this website,
Due to unadaptability of the style sheet with the browser used in your computer, pages may not look as original.
Even in such a case, however, the contents can be used safely.
2010年6月13日深夜,“隼鳥”號(Hayabusa)小行星探測器所搭載的回收艙成功降落在澳大利亞沙漠地帶。“隼鳥”號時隔7年回到了地球,它成為世界上首次從月球以外的天體上返回的探測器。
“隼鳥”號從“絲川”小行星地表采集碎片,通過回收艙帶回地球。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有威脅性的小行星進行物質搜集的研究,也是第一個把小行星物質帶回地球的任務。如果回收艙內確認裝有從小行星上采集到的巖石樣本,將對人類研究太陽系的起源等問題提供重要依據。
NEC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指導下,除參與“隼鳥”號衛星系統的開發、制造、試驗應用外,還承擔了離子發動機、樣品采集裝置及主要搭載裝置的開發工作。
“隼鳥”號在人類宇宙航天領域實現突破,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及參與“隼鳥”號開發的研究人員獲得了美國國家航天學會(National Space Society)授予的“航天先鋒獎”等獎項,得到廣泛的高度評價。
“隼鳥”號小知識:
離子發動機:
“隼鳥”號采用了相比化學發動機在燃料利用率方面更為高效的離子發動機。
同時運行三臺離子發動機,并且工作時間長達4萬小時,都是創紀錄的。
自行導航:
“隼鳥”號通過激光高度計和近距離傳感器等,判斷自身的位置,在接近目標的同時,自行調整飛行姿態。靠近“絲川”小行星,按照“絲川”的軌跡飛行以及在“絲川”著陸,都是由“隼鳥”號自行判斷的。
樣本采集:
由于直徑540米的“絲川”小行星重力過小,“隼鳥”號不能降落在地表。
于是,研究人員為了讓“隼鳥”在瞬間采集到樣本而付出了巨大努力。
最后采用的是通過發射金屬球撞擊小行星地表,從而把揚起的灰塵和物質吸入采樣室的方式。
回收艙:
“隼鳥”號的回收艙攜帶著比月球還遠的“絲川”星樣本,當它再次進入地球大氣層時被分離。據測算,回收艙進入大氣層時速度達到每秒12公里,溫度超過1萬攝氏度,而回收艙的表面溫度最高也達到3000攝氏度。開發如此耐熱的回收艙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別名“不死鳥”的來歷:
“隼鳥”號比預計晚了3年返回地球,在太空飛行的這七年可謂命運多舛。2005年,“隼鳥”號第二次從“絲川”小行星起飛后,化學發動機發生燃料泄漏導致探測器飛行姿態改變而失蹤了七周,研究人員曾一度認為“隼鳥”號執行任務失敗已經“死掉”了。但是負責離子引擎的國中均教授和NEC的堀內康男高級經理并未放棄努力,想到利用離子發動機燃料氙的噴射反沖力來調整探測器的姿態。“隼鳥”號還經歷過斷電、離子引擎故障等“磨難”,但“隼鳥”號最終戰勝了這些困難,回到了地球,而被譽為“不死鳥”。
“隼鳥”號與NEC研究人員的趣事:
負責離子發動機開發的堀內康男高級經理在為“隼鳥”號所搭載的四個離子發動機命名時,分別使用了他自己、妻子和兩個孩子的名字。對于“隼鳥”號,研究人員們確實是傾注了讓人難以想象的努力與情感。
擔任“隼鳥”號姿態軌道設計的白川健一曾一度認為要再度與失蹤了的“隼鳥”號取得聯系也許要更長時間,就在他去控制室收拾行李準備暫時離開一段時間的那天,“隼鳥”號與控制室的通信竟然奇跡般恢復。想必“隼鳥”號與研究人員心有靈犀,體察到了他們的辛苦與期待。
有關“隼鳥”號的詳細信息及照片,請參考NEC集團總部鏈接:
英文:http://www.nec.com/global/ad/hayabusa/
日文:http://www.nec.co.jp/ad/hayabusa/
分享到: